超级工程直达“湾区之心”
本报记者乘船出海 零距离探访刚刚合龙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
本报记者拍摄一艘21万吨远洋巨轮正穿过伶仃洋大桥向南沙港驶去。
浩瀚辽阔的伶仃洋上,桥塔矗立、桥面蜿蜒入海,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连接珠江两岸(见右图),即将成为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
作为“Y字”形线路的其中一点,南沙将通过深中通道万顷沙连接线“牵手”深圳、中山。此外,计划2024年与深中通道同步建成、无缝对接的南中高速也将进一步发挥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
日前,本报记者搭船出海,站在南沙看“深中”,近距离感受这座国家重大跨海工程的恢宏壮阔。
直击伶仃洋大桥已合龙
淼淼碧波,大桥横卧。当天上午十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刚刚合龙不久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附近海域。记者目之所及,珠江东岸的深圳、珠江西岸的中山,以及位于两者中间的南沙区尽收眼底。未来,深中通道全线建成后,从南沙出发,至中山城区的行车时间将缩短到15分钟以内,至深圳的行车时间将缩短到20分钟以内。
据介绍,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最关键一横,是世界罕见的集海底钢壳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径桥梁、深水人工岛、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超级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全线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公里,计划在2024年建成通车。
其中,伶仃洋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为主跨1666米的三跨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大桥桥面高达91米,是世界最高桥面海中大桥。大桥锚碇重达170万吨,是世界最大海中锚碇。记者获悉,伶仃洋大桥合龙后,桥梁工程全面开展桥面铺装及附属结构施工。
蓝图南沙与深圳连接将更便捷
据悉,南中高速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国高G2518和省高S78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计划2024年与深中通道同步建成、无缝对接。南中高速项目全长32.41公里,由主线和万顷沙支线组成。项目主线起于南沙港快速,终于中江高速新隆立交,并与京港澳高速十字相接;支线起于南沙港快速路新垦互通,终于万顷沙海上互通,并与深中通道相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南沙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互联互通。
记者还从南沙区建设中心获悉,为做好深中通道接驳工作,早前启动建设的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将对标匹配承接部分深中通道的交通量进行设计。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通过新垦立交与南沙港快速连通,近期建设计划考虑通过凤凰大道快捷到达苏十顷立交连通南沙港快速,实现蕉门河中心城区与深中通道快速串联。
同时,由中国铁建牵头实施建设的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项目位于南沙区南部,南接深中通道、南中高速,沿线经生物谷片区、数字谷片区、横沥同兴工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向北连通东新高速、南沙港快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连接南沙港与深中通道的重要货运通道,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将进一步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南北、东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加速港城融合,推动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大湾区交通中心功能成型。
而在海底深处,位于东莞、广州南沙之间水域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也正向深海掘进中,目前进度已过半。深江铁路是全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途经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江门5个城市,是深圳至茂名高铁组成部分,在南沙站、中山站、江门站配套建设动车存车场,线路全长116公里。项目建成后,南沙前往深圳、中山将更加便捷。
保障全力护航深中通道建设
当天上午,在伶仃洋大桥附近海域上,货运畅通,物流繁忙。一艘长399.9米的21万吨远洋巨轮缓缓穿过伶仃洋大桥,向南沙港驶去。记者从广州海事局获悉,深中通道工程具有“边运输、边施工、边通航”的特性,为确保深中通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和附近海域航运安全,广州海事局按照广东海事局的统一指挥,周密组织、精心部署。一是提前谋划准备,组织开展沉管浮运安装方案联合会审并布置各项工作,做好辖区宣传宣贯,提前通过广州海事微信公众号发布航行通告,向辖区港航企业、引航调度等单位加强宣传。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在浮运护航前,对各项工作再检查、再部署,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对浮运航线开展现场安全再检查,开设VTS专台专控,在护航期间开展全程值守。
此外,广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对广州港航道精准实施封航,对大型进出口船舶实施动态管控,充分利用VTS监控系统、CCTV视频系统及监管指挥系统等为作业水域设置警戒圈,远程实时跟踪监视,并与现场海巡船艇联动,指挥干预过往船舶航至安全水域,同时拦截可能闯入警戒区影响施工安全的无关船舶。(记者 谢子亮 图片 刘伟 齐华伟)